【重讀黑色電影與其傳承】引言
煎煮不屈,硬派聲色:黑色電影的森羅萬花筒(洪凌)
在這樣一個無須過度調節、即可攝入古典黑白冷硬偵探影像的凜冽台
北冬季,重讀這些文本成為愉悅的煎熬。高度反差的光影總是讓物體
呈顯出「強大於實質本身」(larger than life)的奇異效應,從20世紀
40年代以來的黑色電影傳承,無論是一再重述的經典框架、無論多麼
刻板老套還是魅力十足的領銜人物(致命女性、單槍偵探、曖昧誘人
反派),散播於別種文類的元素與互涉作用,都值得用上各種學術顯
微鏡,孜孜不倦且念玆在玆地解體重閱。
本專題集結了跨領域的用心成果,到最後的截稿日為止不時傳來意外
與延宕,讓這份終於緩慢破解(但過程總是比結局更有趣,一如黑色
電影的先驗提綱)的密室案件綻放出櫃光彩。作者們分別從結構主義
的電影文本閱讀、女性主義與身分政治分析、酷兒論述與跨性別框架
、乃至於跨類型文本之間的對話切入,讓這個專題蕩漾著曲折邪門、
不從的形貌魅力,猶如一場繁複精緻的硬派偵探譜系展演。
〈黑色電影的濫觴與傳承〉(Jane Root,Steve Neale合著,李迪才翻
譯)是一篇饒富趣味的漫長引介;它不只是規矩的樣板開場白,以豐
富的例證與流暢介說的文體將黑色電影之於濫觴的位置與效應徹底鋪
陳,是內行讀者讀來欣然、初入手者也如飲佳釀的好樣開場白。除了
精心翻譯,李迪才也提供了珍奇收藏,讓本專輯的映像展示更添風華
,在此致謝。
〈暗夜中的舞者:談黑色電影裡的致命女性〉(林郁庭著)則是一篇
精彩蓬勃的作品,追溯並描繪了諸多黑色電影的致命奇花,並讓她們
的顛覆性魅力再度招還。作者以遊刃有餘的筆力,舉列著名作品如《
藍色梔子花》、《雙重保險》、《迷魂記》,以及較不為人知但同樣
精彩的電影如《上海小姐》、《走出過去》,以及晚近作品如《驚狂
》,爬梳各色冶豔致命的妖姬樣貌,無非是一場賞心悅目的漫遊;此
外,本文尚從文學傳統、文本情節、精神分析、文化論述來援引此類
文本人物的爆破性,以及難以避免的(脈絡內)侷限。
〈視線與(典)型〉 (洪凌著)與〈當美國夢不再甜蜜如初〉 (
李達義)分別就黑色電影的幾道死角切入,帶出通常被保守評論所忽
略的閱讀潛能。〈視線與(典)型〉著眼於致命妖姬的視線與陽剛人
物的(造)型,闡述這些看似高度性別化的身體魅力展現,在黑色電
影的再現範本當中實則具備了跨越生理性別的可能性,並從早期作品
(如《夜長夢多》、《漫長的告別》、《馬爾它之鷹》)一路拉曳到
晚近的T主角黑色電影,《驚世奇花》,為這些不順從於主流陽剛模
式的非(反)道德主角建立起一則酷異陽剛譜系。〈當美國夢不再甜
蜜如初〉一文仔細審閱某些經典作品隱而不現的刻板印象(例如國族
譬喻、美國夢的轉譯與複寫),以及挖掘(並以目今的批判理論)、
再度呈現出刻板男性形象與女性的張力關係,從物質界面的分析入手
,讓蛇蠍美人與風衣偵探的故事具現出各種立體面向。
〈黑光瀰漫後人類:閱讀科幻映像文本的黑色電影元素〉是本專題的
bonus,嘗試與充斥黑色電影元素的科幻映像從事跨文類對話,並把
film noir本身看待為比附(trope)與寓言性的再現模式。本文追溯
並重塑從60年代到21世紀初的科幻銀幕作品,以美國硬派偵探故事的
元件解讀法國新浪潮導演高達的怪奇科幻片《阿爾發城》,拿80年代
的黑色科幻片(SF noir)《銀翼殺手》權充一則多重隱喻的跨性物語
,以警探與魅力反派的敘事框架為一則訴說肉身暴亂的寓言;晚近的
《極光追殺令》與日本科幻動畫《攻殼機動隊》,也是以精闢自覺的
跨文類語調進行其影像敘述的迷人作品。透過本文的分析,讀者可評
比互為對照的兩組文類,重新看待它們的源頭與變調。
在冷雨重重、陰晦薄暮的2005年末台北冬夜,誠如〈美國夢〉一文的
獨到比喻,就讓本專題成為一本從最後一頁開始閱讀的硬派偵探故事
,伴隨在冰岩上載浮載沈的黑標威士忌,直到最後一滴還是燒燙入骨。
刊登於《電影欣賞》第125期
- Dec 29 Thu 2005 13:32
【文章】黑色電影專題,前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