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的夜雨﹒焚燒於獵戶座的星船——
《銀翼殺手》的陌生主體,性∕別身分,及其真實

☆洪凌





★洛杉磯不下雨,核戰末世塵埃盈野



由雷特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的電影版本《銀翼殺手》充斥壯麗的奇
觀與超拔欲力,再龐大統整的系統也難以徹底約束的爆發力。最「渾然天成」的
雄偉激越場面莫過於人造生體羅伊壽限已屆、將要死去的最後幾分鐘。無視於在
最後關頭被人造生命援救、徬徨困惑的人類雄性處決手,羅猗唸出一段源頭不明
的詩篇,語句與神采所洩漏的盡是「最燦爛的光燄,焚燒得最亮眼短促」(註1);
悠揚蒼涼的音調,道出「超絕異己」(the sublime other)的睥睨、狷狂,以及怪
異的悲憫。

「我所見識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
在獵戶座的端沿,吾等縱火攻略,星船灼灼燃燒,
毗鄰唐豪瑟星門的黑闇彼方,我凝視光束粼粼生光,
然而,這一刻刻的瞬間……都將溶逝於時光的洪流,
宛如……淚水……銷融於雨……
此為吾死之刻。」

這段詩篇的關鍵字是星船、雨滴與淚水;然而,不知道是恰巧或是反諷,這三者
都在本書全然缺席。在本書中,人造生命與人類處於類似的疲乏,反抗的劇碼並
非激越的星際械鬥,而是假仙(camp)搬演的誘惑與嘲諷劇;在這本書中,沒有
誰流下任何淚水,2019年的都會也從未下雨,甚至到最後還有一場乾渴不堪的沙
漠暴走存在主義小劇場。事實上,洛杉磯並非滂沱雨都,而是乾燥不毛的化身—
—就如同本書的質感。對照於「銀翼+殺手」這個冷烈如冰鎮燒刀子風格的題目
,相形之下,原書標題宛如困惑、乏味的百無聊賴之輩,說是潦倒也還不夠徹底
,困在日復一日的反覆無趣處境,拋出這麼個虛軟的疑問:人造生命可會夢見電
子羊?

這樣的語氣像是原作者菲利普.狄克的生涯,無論是私人生活或創作經歷都是一
篇「輸家的故事」(tale of a loser)。只不過,在他不長不短的人生當中
,這個輸家反芻生命的破敗、體制與個體的焦慮傾軋,在近乎單調的筆鋒下,準
確勾勒出的現實世界(視界)的扭曲、虛妄,陰慘的景觀如同一章精神分裂症患
者的狂譫獨白,並且以本書在內的數部代表作,在科幻小說的譜系留下獨到的傳
承與敘事。

在狄克出道的時期,英美科幻界正值「新浪潮」(New Wave)的高漲時期。雖然
與約拿翰﹒盧斯(Joanna Russ)、珊慕爾﹒笛雷霓(Samuel R﹒ Delany)、
貝拉特(J﹒G﹒ Ballard)等這群同儕作者相比,菲利普.狄克的身分政治與性
別態度都顯得陳舊倒退(光是看本書除了人造生命之外,清一色的白種雄性人類就
可見一端)。激烈狂迷的新浪潮諸君戮力破除人類(白種雄性直人)中心思維,筆
下的人物認同(或本身就是)酷異生命、傲慢冷酷的客體,拿狄克與她們相比,儼
然是他筆下的卑瑣探員碟卡遭逢風華亮眼的人造生命。新浪潮世代的同儕如此不遜
不馴,狄克的老氣橫秋、偏執拘謹成為他的怪異特色;自從以《高堡奇男》(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一舉成名,狄克的作品以神經質的主人翁、體系之
內另有內鍵大神的多重現實著稱,再現出冷戰時代的惶惶不安;焦慮的日常生活
就是一場場「精神分裂倒栽蔥,形上學的自由落體」,無論再良善純正的人類,
都只能如同摩瑟那樣,在匍匐爬坡的過程遭到兜頭而來的落石陣(外化的體制或
內化的大異己)。

在1982年,本書改編成的電影即將問世,狄克就因為心臟衰竭而死。在他死後
現世的電影版《銀翼殺手》赫然成為科幻絕世經典,水漲船高的效應下,不但本
書從冷板凳搬到首席上座,原先不被重視的舊作也紛紛出土再版。經由論述與讀
者的熱切討論,狄克的作品成為八零年代以降的科幻先導之聲,激發出新世代的
書寫與議題,諸如「電腦叛客」(Cyberpunk)文類、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
)、人機混合生體(Cyborg)。狂熱的科幻迷奉本作(尤其是電影版本)為「近未
來黑色敘事」(near-future noir)的濫觴,形塑出不少矗立至今的精彩課題,例
如跨國(星)資本公司成為宰制化身,落難頑強的輸家(如電腦牛仔、硬派風衣偵探
)試圖與之抗衡,卻還是敗在高檔迷人、正邪難分的致命陰性人物(如本書的睿秋)。

死後的盛名是一回事,在他還活著時,狄克的職業寫作經歷實在不怎麼成功,儼
然是貧困落魄的嗑藥寫作者典型,並且處處疑神疑鬼,對這個荒誕的現實充滿譏
諷與嘲弄。這樣的處境反映到他筆下的人物,要不是屢遭慘敗,就是無望地面對
渾沌無明的怪誕勢力:她們處於時不我予的「過時」怪胎情境(例如《血錢博士》
(Dr. Bloodmoney)的畸形超感應者、共體雙胞胎「救世主」,或是在《帕爾瑪﹒
艾德里希的三道聖痕》(The Three Stigmata of Palmer Eldritch)當中,
一群變態神魔把人類視為遊樂工具、製造出的迷幻「聖痕」),就是受到平行宇宙
陰謀論的莫名擺佈(《記憶批發》或《關鍵報告》的主角),直到滅頂的剎那還是
不明不白,看似生鮮血淋淋的核戰末世也好、緩慢徒勞的殖民星球宰制體制也罷,
在這些鉅額的危機背景之下,狄克的主題相當恆久且「過時」,總是回到那個自身
即為陌生人的主體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inMage 的頭像
    RuinMage

    光幻之墟

    Ruin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